“物业收费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,花钱时却成了一笔糊涂账!”2025年8月7日,《经济日报》重磅发文《物业费管理重在透明》,直指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“收费明明白白、支出遮遮掩掩”的突出问题。这是继人民日报、央视等央媒后,又一家国家级媒体为全国9.4亿城镇居民权益发声。
在成都金牛区某小区,业主们近日收到了一笔“意外之财”——物业公司主动返还了上年度结余的物业费。这一看似平常的举动,却因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而登上央媒版面。《经济日报》调查发现,该小区实行的是\"酬金制\"管理模式,物业公司仅收取约定比例的酬金,其余费用全部用于小区服务,结余必须返还业主。
然而,这种阳光透明的管理模式仅覆盖全国约20%的小区。数据显示,全国63.5万个住宅小区中,绝大多数实行的是\"包干制\"——物业公司收取固定费用后,剩余资金就成了“企业利润”,业主既无权过问资金去向,也难以监督服务质量。
“我们小区物业公示的账目,连换个灯泡都要收50元,但电梯维修基金去哪了却说不清楚。”北京朝阳区业主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。《经济日报》记者调查发现,在包干制下,“账目保密”竟成为行业潜规则,部分物业公司以“商业机密”为由拒绝公开详细支出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由于业主组织发育不健全,全国约70%的小区尚未成立业委会。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,公共收益被侵占、服务缩水却涨价等现象屡见不鲜。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物业费纠纷投诉量同比增长23%,其中超八成涉及财务不透明问题。
“物业管理费本质上属于业主共有资金,不是企业的‘私房钱’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指出,当前《物业管理条例》对财务公开的规定过于原则,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罚则,导致监管乏力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近期央媒持续聚焦物业乱象释放强烈信号。业内专家预测,随着《住房租赁和物业管理条例》修订工作推进,物业费“全流程透明化”改革有望提速。未来或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物业费监管平台,实现资金流向实时可查。
这场关乎数亿城镇居民切身利益的变革已然拉开序幕。当每一分物业费都能晒在阳光下,“交钱明明白白,花钱清清楚楚”将不再是奢望。
佳成网-佳成网官网-配资正规网上炒股-证券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